
“一说起文化活动,第一反应就是唱唱跳跳,认为对经济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邹平市的文化活动就不一样了,不光娱乐群众,还能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带动一系列消费。”邹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高雷感叹。邹平市以文化赋能促消费,悄然开拓出了文化更宽广的边界,通过一个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城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滋养起了一大片消费“蓝海”。
文化化作流量“入口”
明集镇兰芝里村的大集上,台上演员放声高歌,台下观众挥臂跟唱。原来这是“放歌邹平”全民嗨歌选拔赛正在进行中。不远处,卖水的、卖小吃的、卖土特产的……摊主们忙得不亦乐乎。这场在全市铺开的“零门槛、开放式、全民性的”歌唱赛事,成为了2025年邹平最火热的文化活动之一。邹平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和文化工作室主任王琼介绍:“初赛阶段,我们鼓励各镇街依托大集搭建百姓大舞台,既推进了赛事的开展,又拉动了集市消费。”这次全民嗨歌选拔赛在全市16个镇街分别设置分赛区,共举办比赛86场红盘策略,有5200余名选手参赛,观众达26万余人。
密集的人流,打开了企业和商户的思路。明集镇的“嗨歌选手”贾承业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家专卖店里的电器搬到了嗨歌现场,当天就销出一台空调、一台冰箱。“只要有人流,就可能转化成我们商户的销量。”明集镇举办的3场选拔赛,共吸引来非遗、特产、小吃等各类摊位30余个。九户镇将嗨歌与美食“打包”呈现。舞台上,选手们用歌声诉说生活热情,经典老歌与流行金曲轮番唱响;舞台下,美食摊位前香气扑鼻,高曹烤兔、老滕黄牛肉、手撕大鹅等本土美味一字排开。美食节3天时间共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商品销售额达到30多万元。嗨歌选拔赛则让焦桥镇的商户、农户化身“产品推荐官”。比赛间隙,他们纷纷走上舞台,热情推介自家的优质农产品。
“文化赋能消费,需要有吸引力的切入点。”邹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孟健更看重活动背后的情绪价值。到现场观看文艺表演、参加文体活动,顺便“打卡”公园、商场,享受周边餐饮美食,邹平市将市民的情感共鸣转化为可持续消费,打破了文化活动“散场即终结”的传统逻辑。从唱完走向餐馆,从活动现场步入农家乐,邹平将文化化作流量“入口”,将单次消费延伸出一条“观赏+食宿+体验”的综合消费链,形成了相互引流、相互促进的消费生态圈。
“旧空间”焕发新活力红盘策略
用文化活动激活消费资源的另一招,是盘活城市空间资源。不少老空间解锁新场景后,蝶变为承载城市记忆、彰显城市魅力的文化新地标,从而让消费有了新载体。城乡大集就是典型例子。作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商品交易场所,现代市集已兼具商贸与文化功能。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受到超市和网购的双重冲击,集市的辉煌逐渐淡去。随着调研深入,邹平市委宣传部发现群众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城乡文化场景的建设方案因此愈发明晰:延续集市文脉,打造更多新业态、新场景。我市挖掘整合村镇农文旅资源,打造面向城乡居民的农文旅品牌,并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激活乡村消费潜力。如今在邹平市,大集不仅有间隔五天的常规市集,更有定期策划的大型市集活动。
火热的文化市集让商户们尝到了“文化+”的甜头,孙镇的郭老敦黄牛肉的当家人郭玲就是其中之一。2025山东省夏季“黄河大集”的启动仪式上,郭老敦黄牛肉一天的销售额达到3万元。“以前镇上动员参加活动,我还有些不情愿,现在我经常给镇上打电话,问问最近市里、镇上有没有演出。”郭玲笑着说。
焕然一新的大集,不仅迎回了老顾客,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在企业上班的“90后”何涛最喜欢去大集上“淘”特色美食:“青阳大集的小鱼汤、饸饹面,段家大集的现摊煎饼,还有醴泉月饼、醴泉酥都是我的最爱。”上年纪的来听戏、跳广场舞,三四十岁的来寻找小时候的味道,小年轻就是来看稀奇、放松的。如今,邹平市的乡村大集已经成了城里人释放压力的“世外桃源”。
2025山东省夏季“黄河大集”6月份在邹平启动,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游客目不暇接。活动现场,艺术家们将黛溪湖荷影、范公祠飞檐、鹤伴山美景等邹平风景绘于扇面;传统漆扇匠人则“一浸一摇”,用古老技艺把邹平记忆融入斑斓的漆画。手工匠人飞针走线,用钩针穿梭编织,将各种花鸟、卡通纹样化作灵动扇饰。每一件文创,都在娓娓诉说这座小城的故事。在青阳镇的“夜猫子集”上,河面上出现的范仲淹的诗词。则是光影艺术秀,通过声光电三者的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一站式沉浸体验。
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已习惯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和社交绑定。“跑完马拉松,就和家人直奔农家乐,鲇鱼炖豆腐的鲜香至今难忘。”参加过“沿着黄河去码头”活动的市民郭守卫赞叹。码头镇前安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卫也见证着变化:“自从举办马拉松赛事,周末得提前3天订桌。”村里的农家乐比去年收入翻番,“城里人来跑步、摘甜瓜、买土布,都说我们黄河边的日子有滋味。”变化源于邹平在黄河大坝上开展的一场新探索。“我们打造‘跑步+采摘’‘赛事+非遗体验’等场景,文化、体育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码头镇文旅办主任张松指着新修的观光廊道:“2025年赛事吸引了2000人参赛,全网话题热度突破45万,带动增收超百万元。”据邹平市教育体育局统计,自举办“沿着黄河去码头”赛事以来,累计吸引游客万余人次,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千万元。
抓住文化这个支点,邹平正持续撬动更强劲的消费动能。一场场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活动,早已跳出“单一表演”的框架,串起了“文化体验—情感认同—场景消费”的完整链条。
通讯员 张学东 李晓伟 孙冲 报道
实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